

看完康熙来了实在忍不住自己对米老鼠的欲望。赶紧买了两件classic t-shirts。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褒贬不一的一个人物形象,姚木兰则是《京华烟云》中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物形象。虽为年代相隔甚远的不同背景不同文学作品里的两个人物形象,但她们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一、 相似的家庭,别样的教育
薛宝钗生在“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的“金陵一霸”的薛家。薛家原来也是书香门第,祖父手里有大量藏书。是一个封建正统,有着浓郁文化气 氛,又有着强烈的经济意识的皇商家庭。由于哥哥薛蟠不成器,她受到父亲的偏爱,享有与男子一样“读书识字”的封建正规文化教育。因此她既接受古代女子贤淑 女子所应接受的的教育,又受到了古代男子所应接受的部分教育。
姚木兰亦出生于富商之家。其父姚思安是一个有着庄周哲学思想的人。他一向特别偏爱木兰,由于木兰失而复得之后更觉得如掌上明珠一般。又有多次的 长谈,父女感情日益笃厚。由于其哥哥体仁的不争气,体仁在家中的地位越来越不重要,木兰则越来越受重视。作为“道家的女儿”,首先,严厉的母亲给了她世俗 智慧,使她具有女人主要的美德:节俭、勤劳、端庄、知礼、谦让、服从而又善理家事。同时受到了父亲的熏陶,继承了父亲豁达豪放、爱好自然的性格,成为一个 有着儒家文化底蕴,有着庄周哲学思想,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新派的女孩”。是一个儒道文化的集合体。文章第六章中这样说道:“……若是把父母对木兰的影 响分个界限的话,母亲给了她世俗的智慧,父亲给了她知识。”[1]其实,她父亲不仅仅给她知识,最重要的是给了她闲适、自然的人生态度。文中的姚木兰样样 精通,谈吐诙谐,生活潇洒,随性,有着各种各样奇思妙想。她的妙想就来自于她这样的家庭教育。
二、别样的容貌,一样的美丽
薛宝钗和姚木兰都是各自作品中人见人羡的大美女,更是多少读者心目中的美女的形象。她们虽然容貌各异,但美丽相当。
宝钗皮肤白皙晶莹,圆脸杏眼,体态丰满,容貌丰美。作品中首先通过贾宝玉眼中所见,描写了她的美丽――“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 光的长簪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金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上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描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2] 之后,在“薛宝钗羞笼红麝串”的情节里,又通过因“宝姐姐”的 美貌而想入非非的宝玉的眼睛、举止和心里活动,对宝钗的之美又做了一次的渲染:
……宝钗生的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 偏生长在她身上。”正是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风流, 就不觉呆了,宝钗褪了串子来与他也忘了接。[3]
作品中还常常用雍容华贵的牡丹和倾城倾国的美女杨妃来比喻宝钗的天生丽质和妩媚风度。小说第二十七回中“寿怡红群芳开夜晏”中,宝钗抽得牡丹花 签,题为“艳冠群芳”,“众人看了,都笑说:”巧的很,你也原配牡丹花。‘[4]“第六十三回中,宝玉还说她像杨贵妃那样”体丰怯热“。
宝钗的容貌之美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那就是:自然、丰满、妩媚、雍容。
木兰姿容秀雅,举止潇洒,两眼迷人,声调婉转娇弱,有一种神仙般的姿态。
小说中对木兰的美的描写是随着年龄、人生经历的变化而变化的。
前三章描写了木兰小时候的美:“小时侯木兰还是一个身段儿单薄的孩子,以十岁论,长的不算大,眼睛发亮,头发乌黑,梳成一个辫子,垂在肩膀上, 薄薄的夏季衣裳越发使她显得瘦小。”“……桂姐见到木兰说:”这就是姚小姐呀?这孩子长得真漂亮。无怪乎老爷急疯了似的找你,简直三天三夜没睡觉。“”老 太太见到了则说:“这么个漂亮孩子,真是眉清目秀,给我们曾家做个儿媳妇就好了!”[5]
在久别之后,曼娘见到木兰时:木兰变得太多,曼娘几乎认不出来,因为现在不但长了好多,而且比在山东时穿得华丽得多。在曾府这种富贵之家,木兰显得庄严华贵,她的口音那么自然悦耳,态度那么从容愉快,正是北京的大家闺秀的样子。[6]
而对木兰的容貌之美用浓墨重彩的极力渲染的则在于对婚礼上的木兰的描写。
……新娘,为万众注目的中心,美如满月,以前没见过她的男男女女,见其美貌,都为之结舌。除去她眼睛的迷人及低沉的音乐美,她的身段儿窈窕,令 人目迷心荡。一如我们常形容美女说:“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增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喜爱身材高一点儿的,觉得她够高,喜爱身材矮一点儿 的,觉得她够矮;喜爱体态丰满的,觉得她够丰满;喜爱瘦削一点儿的,觉得她够苗条。身体各部分配合比例的均匀完美,竟至于此极。[7]
通过立夫的眼睛又刻画了木兰作为少妇之美,成熟,又不减少女时候的美丽。
这就是木兰,从小到大,甚至少妇,甚至到老,都是那么的美丽,独特,出众。而木兰的声音更是独具特色,小说第三十回中特地通过著名画家齐白石之 口描写了木兰的声音的魅力:“木兰以低而富有音乐美的声音大声笑出来。她说:”齐先生,早就想认识您了。“老画家还是闭着眼睛,他说:”声音好妙!声音好 妙!我真想画下来。“ 他的眼睛慢慢睁开。一看见木兰,他坐起来,赶紧找他的拖鞋。他问:”你是谁?“还没等木兰自己介绍,他又接下去说:”对不起,不要见怪!我早就想画一个像 这样声音的仕女呀!“[8]
如果说宝钗的美,在于富贵之美,那么木兰之美,则是人见人爱的完美。
三、一样的才情,别样的性情
宝钗和木兰都是各自作品中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才女,与作品中同时代的其他女子相比,是遥遥领先的。她们不仅仅在象征真正才学的正规的学问诗词 文等方面有超凡的才华,在医药学、佛学、绘画等方面都有着很深的造诣。这两部作品都可谓是女性的颂歌,其中的才女比比皆是,而宝衩和木兰则是其中最有灵 气、最有才华、让人难以企及的两个。
薛宝钗不仅容貌美丽,而且天质聪慧,博学宏览。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成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对文学、艺 术、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和渊博的知识。第18回,宝玉奉元妃之命作题咏诗,咏怡红院一首,里面用了元妃不喜欢的“绿玉”二 字,宝钗劝其改为“绿蜡”。她在诗歌创作中提出要“各抒己见”,“不与人同”,“要命意新奇,另开生面”,反对摹拟和模仿。她自己的诗歌创作,也极具特 色。在大观园的诗人中,只有林黛玉可以跟她相比。在多次诗歌比赛中,她是经常夺冠的。如:第三十八回:薛蘅芜讽和螃蟹咏写道:“桂霭桐阴坐举殇,长安涎口 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9]众人不禁叫绝。她的诗构思新颖,意境深邃,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浑厚的风格。此外,宝钗也熟悉一向不被视 为正统学问的戏曲。她从小儿七、八岁上,诸如《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早就偷看过了,在贾母给宝钗过生日时,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 宝玉不以为然,宝钗三言两语点出了这出戏的妙处,令宝玉连连称赞。这段情节,充分表现出宝钗品戏的趣味之高。
除了诗文词曲之外,有关佛学的文化、故事宝钗也知道许多,并且有较深的领悟。在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宝钗与黛玉决定一起点醒宝玉的一段“禅”高论中,宝钗对南禅之祖弘忍向六祖惠能传衣钵的故事如数家珍,显示出她佛学知识的渊博。
她对绘画艺术创作也有着深入的研究,发表过独到的见解。在第42回惜春因为要画大观园觉得难以下手时,她发表了对画的独到的见解:首先强调胸有 丘壑,分主分宾,要对素材进行剪裁;其次是画楼台房舍要用界划,三是安插人物要有疏密,有高低;连所用绢和纸料以及起稿步骤等他都了如指掌,并口授了一大 篇画具、颜料、以及调制颜料用的器具的单子。
宝钗医药方面的知识也很丰富,第45回,宝钗评论黛玉常吃的人参肉桂太多,药性太热了,主张代之以每天早上一两燕窝粥,采用食补疗法;第28回,王夫人说不清一种药丸的名字,宝钗想是天王补心丸,一猜就着。
身为道家女儿的姚木兰自然才学极高。她识甲骨,通古玩,善诗书画,懂中医药,而且从小就敢于的同大人交流,自然的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如书中第 一章,姚家去避难需要一张公文时,年仅十岁的木兰忍不住建议去找正在得势的义和团保护。得到了全家的肯定。在书中第十八章为了劝导体仁时,木兰建议按照明 人的小品尺牍,或是清人小简的风格写,要求摆脱答套,单刀直入,一针见血,不超过一百个字,木兰的一封是:
妹木兰鞠躬,承允自葡萄牙国寄下书信,今事如何?是否葡萄牙将易为香江牙?但不论葡萄牙,香江牙,甚至黑豆牙,但幸务易牙过于频数。收到象牙纽扣,敬致谢意。
但独无一物孝敬慈亲,何故?连雨多日,天气转凉。如能共此笔墨,乐何如之。[10]
短短数十言,幽默,精悍,而又一针见血。
小说中还有许多描写都反映了木兰的知识之广,才学之高的。如莫愁生子,欲起名为“小夫”,孔立夫不同意,说:“这名子听来像个清道夫,又像个挑 夫。” 莫愁坚持自己的提议,引起争论。机灵的木兰便接连提了“孝夫”、“肖夫”两个建议,均取“有其父必有其子”之意。莫愁、立夫都对“肖夫”的名字感到满意, 使夫妻取得了一致。这表现了木兰有对博大精深中华文字准确把握与运用的高人一筹的才能。
医药学方面也有广博在知识,从小就看许多医药书籍。在曼娘说出平亚吃的药,木兰立刻能够推测出病症。连如何将做花生汤的诀窍也来自医药书籍,足见其医药知识的不同一般。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宝钗与木兰的才情不相上下,但她们的性情却相去甚远。
宝钗虽有过人的才华,有着“不喜不忧、不怒不乐的恬静之美”[11].却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特别是强加妇女身上的努力道德。她曾多次规劝宝玉 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她也多次向黛玉、湘云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之类的封建说教。而她自己有时候甚至刻意将自己的才华、自己的真实想法 隐藏,不折不扣的遵循着腐朽的封建的生活,将自己毫无原则的湮灭在封建礼教、道德之中。以致于她虽然如愿以偿和深爱的人结婚,但任凭她怎么顺从、忍让,也 无法得到深爱的人的心,只能痛苦的看着深爱的人: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12].只能眼睁睁 的看着深爱的人无声离去,摆脱不了终究还是失去深爱的人命运。
木兰不仅有儒家思想的影响,更有其父道家思想的影响因此木兰性情中除了儒家所有的忍让、顺从等美德之外,还有道家思想中的闲适、宽大、亲切和蔼、知道如何享受生活,如何在生活中寻找快乐,闲适自然的人生态度。
木兰没能够和深爱的人结婚,比起宝钗的婚姻来更让人觉得不幸,但木兰却勇于积极的去营造充满情趣的生活,使她和荪亚的婚姻生活达到了一种祥和安 静的美满。荪亚不喜欢做官,她也不勉强荪亚,不觉得功名富贵才是男子的理想,她支持荪亚学做生意,这使她和荪亚理想取得了基本上的一致。她自己的生活方式 富有情趣,随着季节的改变而改变,甚至连她头发和服饰的式样也随之改变,以至最终成为了一个惟妙惟肖的村姑。她喜欢逛庙会、吃小馆儿、逛公园、看电影,游 览名胜古迹;与丈夫在凉亭里下棋、手持厚卷躺在藤椅上看小说;还同丈夫到景山以西御河岸边,趁清露未晞之时去闻荷香,收集荷叶上的露水珠儿。这种优哉闲适 的快乐生活让她博得了“妙想夫人”的雅号。这种木兰创造出来的和谐的家庭生活虽然也一度出现了危机,出现了曹丽华这段婚外情,然而木兰积极调整自己的心 态,终于使这件事情得到圆满解决。这不仅仅是智慧能够做到,更是木兰不同于宝钗这种不同的性情的结果。
若说宝钗的婚姻是幸运中的不幸,木兰的婚姻则是不幸中的万幸。在这不幸与万幸之间,则其实是她们不同的性情的所造就的不同婚姻、不同的人生。
四、相仿的能力,别样的端方
宝钗与木兰最让人们喜爱、佩服的则是她们在做人处事的策略之上。
在治家管理的能力上,宝钗和木兰都具有非凡的能力。考虑事情周全,细致,公私兼顾。如宝钗在探春理家期间对大观园兴除利弊的管理策略中,就显示了宝钗治家管理的才干。
……宝钗笑道:“依我说,里头也不用归帐,这个多了那个少了,倒是多了事。不如问他们谁领这一分的,他就揽一宗事去。不过是园里的人的动用。我 替你们算出来了,有限的几宗事:不过头油、脂粉、香、纸,每一位姑娘都是有定例的,再者各处笤帚、撮箕、掸子并大小禽鸟、鹿、兔吃的粮食。不过这几样,都 是他们包了去,不用去帐房去领钱,你算算省下多少来?”……宝钗笑道:“却又来,一年四百,二年八百两,取租的房子也能看得乐几间,薄地也可添几亩。虽然 还有敷余的,但他们既辛苦闹一年,也要叫他们剩些,贴补贴补自家。虽是兴利节用为纲,然亦不可太啬。纵再省上二三百银子,失了大体统也不象。所以如此一 行,外头帐房里一年少出四五百两银子,也不觉得艰啬了,他们里头却也得些小补。这些没营生的妈妈们也宽裕了,园子里花木,也可以每年滋长蕃盛,你们也得了 可使之物。这庶几不失大体,一概入了官中,那时里外怨声载道,岂不失了你们这样人家的大体?如今这园里几十个老妈妈们,若只给了这个,那剩的也必抱怨不 公。我才说的,他们只供给这个几样,也未免太宽裕了。一年竟除了这个之外,他每人不论有余无余,只叫他拿出若干贯钱来,大家凑齐,单散与园中这些妈妈们。 他们虽不料理这些,却日夜也是再园中照看当差之人……一应粗糙活计,都是他们的差使。一年在园里辛苦到头,这园内既有出息,也是分内该沾带些的。 ”[13]
从她从容不迫的长篇大论中可以看出她对大观园的管理,计算得很精细,考虑得很周详,赢得了众人的尊重与感激,不愧是“小惠全大体”!
木兰管理的才干在第二十二章“施才干姚木兰管家主事”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桂姐开始把责任分给木兰,分给木兰的越来越多,比如分配仆人工作,注意是否年龄较长的仆人容易偷懒,使别人替他做事,防止发生过大的赌 博?;?;?;?;?;?;一般日常例行的事情倒还容易,而木兰往往把大半个上午都用在和曾太太,有时和桂姐商量给仆人分配工作,决定对外的应酬来往。她 在家的时候,对这类事情早已做惯,……治理一个有二三十个仆人的家,就像管理一个学校,或是治理一个国家一样,要点就是一切不要失去常轨,要大公无私,要 保持当权人的威信,在仆人之间,要让他们势均力敌。……
木兰的家教正好使她适于当家主事,适于管理这样大家的艰巨工作,而她在生活上,谈吐之间,又诙谐多风趣,在处理日常的琐务上,自然更轻松容易。 她知道好多事情并不对,但是却装作没理会。……家里的总管是个旗人,姓卞,四十几岁年纪,已经开始怕木兰,甚至以前怕桂姐,因为帐目少有不符,木兰总是微 一笑,那种笑容足以显示她并没有被蒙在鼓里,不过她不说什么,卞总管向塾师方老师说起这件事,一天,在木兰面前,方教师把这话告诉了曾太太。说卞总管最怕 的是三少奶奶。木兰说:“他若怕我,那就好。什么事情都照规矩办,他用不着怕我。谁不想养家糊口呢?在这个大家庭,有的事情也是装看不见才行。”曾太太见 木兰人年轻,办事起来倒蛮老练,非常高兴,就越发赋予木兰更多的权利。最后,曾家的,是非全交给木兰负责不可了。[14]
这一番理论,一个微笑,一个装作看不见的态度,足见木兰理家的艺术、技巧与干练。
宝钗在待人接物极“端方”,这也是是她深受作品中每个人喜爱的原因,她的“端方”表现几个方面。
首先是“孝”。宝钗小时丧父,哥不成器,她便担起儿女的责任,替母亲分忧解愁。贾母他们为宝钗过生日时,贾母要宝钗点戏和喜欢吃的食物时,宝钗 深知老年人,喜爱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使贾母玩的开心尽兴。可见宝钗的“孝”不仅仅只是体现在口头上,而是表现在行动 上,这也使宝钗在贾府的长辈中大受肯定。
其次是待人忠厚、宽容、周到。元春在上元节从宫里送出的灯谜,她虽一看就知道,但是故意说难猜,给元春及姐妹们足够的面子;袭人曾想请湘云帮她 做点女红,宝钗不同意,理由是由她平时观察中发现湘云在家也经常要自己动手做女红,自己已经很累。正是出于这样的关爱与理解,宝钗在史湘云不计后果定要作 东时,直言不讳地开导和批评她,并且拿出自家的螃蟹为湘云办了一个人人玩得十分尽兴的螃蟹晏,既为湘云挣足了面子,又使她不会因为经济原因等感到为难;岫 烟客居贾府,经济窘困,她也关怀备至。对于黛玉的对她的醋意、敌意,她更是宽容、忍让,以至于最后感动了黛玉,两人尽释前嫌,成为挚友。就连在贾府中人人 都讨厌的赵姨娘,她都能以开阔的胸襟去给她送去礼物。可见她不管是谁都能平等对待、真心相待,从言语上、行动上给予最真诚的关心
小说第二十六章中说道:“……木兰对人友好,胸襟开阔,无限热情,亲密恳切,洒脱自然,穷达不变,甘苦与共……。”[15]
首先也是“孝”,不管是婚前还是婚后,她都十分孝顺自己的父母,为父母着想,帮父母理家,关爱自己的弟兄姐妹,也在尽力挽救着逐渐走向衰败的曾 家。其次,她在出嫁之后,以开阔的胸襟和无限热情对人友好,包括长辈、妯娌、兄弟姐妹和家里的仆人,同丈夫甘苦与共,对大嫂曼娘亲密恳切,家庭关系处理得 洒脱自然,恰如其分。同时,也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同情和爱怜相遇、相识的每一个人,甚至于草木虫鸟,都给予了很好的呵护。
对于曾经相遇的暗香,木兰象亲妹妹一样对待,疼她、爱她,还主动促成了暗香与曾经亚的婚事,使暗香有了一个最美好的归宿。
对于一直处处与之作对的牛素云,姚木兰也同样抱有一片诚意,给予了很大同情,甚至在最后以德报怨,不惜个人的钱财全力解救误入歧途的牛素云,去感化和拯救一个堕落的灵魂。
对于与其丈夫荪亚发生恋情的曹丽华,她还能以极大的胸襟去宽容她,并且像朋友一样帮助她。
而在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木兰一家在逃难的路上,木兰忍着失去女儿的深悲剧痛,悬着一个爱子之心,一路上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接收无家可归的孤儿。
综合以上观点,从德、容、工、言来说,宝钗和木兰都是完美的。宝钗与木兰都是集美貌、智慧、孝顺、贤良、忠贞于一身的中华民族的女性形象。她们是各自时代中优秀女性的杰出代表,是作者所极力赞颂的完美女性。是令多少男子较之失色,多少读者为之倾倒的女子。
然通过以上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宝钗是一个封建社会中淑女的典范,贤妇的模范。是受封建几千年文化道德所影响的淑女。以致她本能的毫无原则克 制、容忍自己的情感,喜怒不外露。在当时的社会中,她的一切的都是完美的。但一味追求“完美”的她,却没有看到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变化。导致了自己的爱情 和婚姻的悲剧。
姚木兰脱胎于宝钗,又远在宝钗之上,姚木兰继承了宝钗性格中优秀的品质,祛除了宝钗性格中毫无自我、保守的一方面。因为姚木兰不仅仅是德、容、 工、言的典范,她的闲适自然的人生态度、以及积极适应接受新社会、新观点的自由开放的精神意识。使得姚木兰的人生在相同的无奈中充满着乐观、积极、向上的 精神。特别是后来使自己的女儿,儿子参加抗日,自己也积极的帮助因战争而颠沛流离的孤儿。使得木兰的人生显得格外的有意义。
从薛宝钗到姚木兰,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女性已经由原来盲目的容忍、顺从、内敛中渐渐地解脱出来,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随着社会的 发展,时代的变化,随着东西文化的交流,随着对女性美追求的普遍化,新时代的中华民族的女性在传承中华民族女性孝、从、忍、让、贞等美德的同时,还能在变 幻莫测的时代中塑造自我积极、乐观、豁达、豪放、勇敢的人生。这是中华民族女性的一大进步,更是中华民族健康、向上的新女性观。